
擦亮幸福生活底色
由中國建筑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聯合制作的紀錄片《大國建造》第四季《城市脈動》,是國內首次以專題紀錄片的形式深層次聚焦“城市地下生命線”。紀錄片將鏡頭對準“城市地下生命線”,聚焦一個個“深藏不露”的工程,從城市更新、產業圖新、脈動向新三個層面,真實記錄我國城市發展“既重地上、又重地下”,生動呈現“里子”工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。
長期以來,中國建筑堅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,聚焦解決城市“空間、規模、產業”和“生產、生活、生態”三大布局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、可借鑒、可復制、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方案,建立了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,讓夢想照進了現實,不斷擦亮群眾生活幸福底色。
幸福林帶的人間煙火
在陜西西安,幸福路上的幸福林帶,蝶變新生、煥發生機,正在演繹著幸福路上的幸福,守護著溫暖的人間煙火。
“我們的生活與城市運行一起脈動”
在西安的幸福路上,坐落著一條全長5.85公里,東西寬210米,占地1843畝的幸福林帶工程。幸福林帶由中建絲路(西北區域總部)投資建設運營、中建西北院、中建市政西北院規劃設計,中建一局、中建三局、中建五局、中建六局、中建八局、中建裝飾、中建安裝、中建西部建設等參建,含林帶地上景觀、地下空間、綜合管廊、地鐵配套和市政道路等5項建設內容,是集市政、生態和民生于一體的綜合工程。
幸福林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工程、全國最大的城市景觀林帶項目、全國城市更新典范工程、西安重大市政工程、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,承載著無數設計師和建設者的心血與智慧,被稱為“絲路上的城市綠洲”。
幸福林帶的淵源,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。1953年,“一五”計劃期間,蘇聯援建的重點項目有6個落戶西安東郊,這里被確定為軍工廠工業區,配套規劃職工生活區,兩個區域中間設置防護隔離帶名為“幸福林帶”,但因歷史原因,項目一直未能實施。歲月滄桑一甲子,更新林帶、發掘城東潛力的夢想,一直縈繞在西安人心中。
幸福林帶所在的區域,棚戶林立、產業單一陳舊,發展動力不足;缺乏城市綠地,生態環境急需改善;私搭亂建,“馬路拉鏈”和“空中蜘蛛網”等問題嚴重,城市形象較差,城市更新迫在眉睫。
幸福林帶項目作為中建集團與西安市合作實施的城市項目,堅持策劃先行、規劃引領、片區統籌、用戶導向、市場邏輯、運營思維、價值轉化和資管賦能,為新時代城市更新提供了寶貴經驗。
綠地之下,市政管線的遷改不斷在進行。為打造安全、韌性、智慧城市,幸福林帶統籌建設地上景觀、地下空間、綜合管廊、地鐵配套、市政道路五大業態,高效集約利用92萬平方米地下空間資源,減少占用土地2200畝;融入海綿城市理念,以先進的雨水管理,增強城市韌性;沿線建設地下綜合管廊12.3公里,收納給水、再生水、電力、通信、天然氣、熱力六類管線,解決“馬路拉鏈”和“空中蜘蛛網”問題,守護城市生命線安全。
地面之上,這個全國最大的城市景觀林帶,75.6萬平方米的城市綠廊,將陽光空氣引入地下。項目集綠地、安居、商業、文娛、康體、觀光等于一身,構建了宜業、宜居、宜樂、宜游的良好環境,引領了高品質城市中央公園的全新標準。這座匯聚市政智慧、生態韻味與民生溫度的綠色樂園,將給這片區域土地不斷地帶來生機與活力。
“城市生命線”的強韌引擎
“城市生命線”的強韌,暗藏“智慧”玄機。在江城武漢、山城重慶,新一輪智慧城市更新浪潮依舊脈動;在五千里外的新疆哈密,超級“充電寶”正以能源的智慧調配,夯實城市發展根基。這些工程助力繪就了智慧城市多元發展新圖景。
匠造四位一體立體城
先地下,后地上,國內最長的地下空間走廊正在建設。武漢光谷地下空間項目坐落于武漢光谷高科技產業集聚區,致力打造涵蓋軌道交通、地下綜合管廊、公共通廊、綜合商業體的四位一體“立體城”。項目總建筑面積約60萬平方米,相當于72個標準足球場,總長5.8公里,建成運營后將通過立體分層來解決公共交通、貨運物流、市政管網等多方面的壓力,成為世界地下空間利用開發的典范。
項目立足水系暢通、內外相通、人與自然連通,引入新月溪水系調蓄降水,讓活水通過項目結構下的箱涵自北向南流向豹澥、梁子湖分支豹子溪以及牛山湖等區域,有效避免特大暴雨來襲時大水倒灌地鐵與管廊的風險。同時,地下部分通過建立開敞連續、人性化的公共空間,有節奏地設置下沉廣場,創造了一種新的公共交流空間類型,讓民眾走進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下之城,打造全地下花園式凈水廠。
打造全地下花園式凈水廠
武漢黃孝河、機場河流域總面積達126平方公里,是武漢漢口主城區重要的行洪排澇通道。由于流域行洪排澇能力不足、管網系統不完善、河道生態環境逐年惡化,2018年,由中建三局牽頭投資建設運營的黃孝河、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項目啟動。在武漢漢口城區公園的綠地之下,新建三個共計45萬立方米、相當于214個標準游泳池大小的地下調蓄池群,打造華中地區首座全地下花園式大型凈水廠,全力運行后顯著提升雨季溢流污染控制能力。項目應用華中地區首個城市級流域治理體系智慧管控平臺,對流域內63座場站、閘門和2685公里管網實時監控、立體感知、及時響應、智慧調度,實現全天候截污、雨天控溢流,汛期治洪澇。
項目正式投運兩年多來,每日10萬噸污水在這里經過處理后又反哺至黃孝河明渠,實現河流長治久清,黃孝河、機場河水質均達到地表Ⅴ類水標準,并長期穩定在Ⅳ類甚至Ⅲ類,黃孝河排澇能力從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。
暢通山城大動脈
在山城重慶,作為建設“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”的重點民生工程——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正在全力推進,線路全長56公里,設車站15座,建成后將向內承擔軌道交通快線功能,向外圍與市域快線璧銅線南川線貫通運營,實現大都市圈外圍區域與主城區直達直通。
為突破始發井場地限制難題,中建三局項目團隊提前細化盾構始發方案,通過搭積木的方式將盾構機分塊進行吊裝、拼裝與調試,并制作TBM分體始發模擬動畫,預演盾構分體始發各階段細節與重難點,高精度實現始發驗收一次完成,先后榮獲2024年AEC國際BIM大賽“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類杰出貢獻獎”、第十三屆全國BIM大賽施工組三等獎、第六屆“優路杯”全國BIM技術大賽銅獎等成果。
沙漠里“種太陽”
讓“不毛之地”輸送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。目前,由中建三局承建的“三北”工程三大戰役重點項目、“十四五”哈密220千伏電網雙環網重要組成部分——三峽能源新疆哈密900兆瓦綜合能源項目,已全面完成并網發電。項目建設用地約1646公頃,規劃建設光伏900兆瓦,將以輻射式電網向周邊牽引站、大用戶、礦區供電,全部投產后每年可為當地提供約18.6億千瓦時清潔電能,減排二氧化碳超過150萬噸,可滿足哈密市及周邊相關用電需求,提升新疆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,促進地區綠色發展和能源綠色轉型。

武漢光谷地下空間項目設計示意圖

武漢機場河CSO調蓄池強化處理設施

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完成盾構拼裝始發

新疆哈密900兆瓦綜合能源項目